梓***落
梓***落
一向是很相信中华书局的,国学典籍一般都买中华书局的。    先谈优点,书确实不错,装帧、排版、纸张的质量都属上乘。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们读书读的是内容,这是最主要的,我开篇的《劝学》没读完,就发现问题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后面少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个字,我勒个去。。。经楼下提醒,发现有注释,解释说是版本原因,这一句没加进去------那你就找个全点的版本嘛。而且既然原文没有这句话,那译文里你放上这句话的翻译干嘛?要不一并删掉,要不就也来个注释。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很多人知道这一点,却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不妨看看《荀子》,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打开“礼乐”文明的钥匙。      《荀子》一书的主要篇章为荀子所作,部分篇章为弟子所作,全书也由弟子编辑而成。西汉时期,刘向最早对其进行整理校雠,将原来的三百二十二篇,删定为三十二篇,唐代的杨倞则是第一个给《荀子》作注的人。到了清代,伴随着荀学的研究热潮,出现了很多《荀子》的注释本,其中以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为最佳。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重要的学者,除了我们知道他有两个比较有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之外,常常忽视的是他的“传经”之功。荀子为传播中华文化经典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清儒汪中所言:“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而且,荀子对汉初学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应该说,荀子是最早系统阐发礼乐问题的思想家,是礼乐理论的文化奠基者。在《荀子》中,《礼论》和《乐论》集中探讨礼乐问题,其他诸篇则与之相辅翼。      要理解荀子的礼乐理论,还得从他的人性论说起。荀子主张“人性恶”。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顺从人的本性,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争夺,社会将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圣人制礼作乐,教化民众。“礼乐“文化发轫于带有宗教意味的祭祀活动。礼是祀神的仪式、规则,而乐则是祭神时配合的歌、舞、乐的总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规范的总和。礼乐本为一体,乐是礼的组成部分,并为礼所规定。
2013-07-30 00:24
还可以输入200 提交
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会员介绍
生活旅行/团购
常见问题
大家电
联系客服
配送方式
上门自提
211限时达
配送服务查询
配送费收取标准
海外配送
支付方式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邮局汇款
公司转账
售后服务
售后政策
价格保护
退款说明
返修/退换货
取消订单
特色服务
夺宝岛
DIY装机
延保服务
京东E卡
京东通信
京东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