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
j***A
《逻辑哲学论》采用的是索引卡片式的文体,行文简洁、有力,充满自信;《哲学研究》的文风是速写式的,论述中出现了大量问句,从修辞上讲,这些问句包括了设问、反问和疑问,有的是为了继续推导,有的是刺激读者的思考,有的是表明作者的观点。晚年的维特根斯坦显然谨慎了许多,很多时候不愿意下“断言”,更愿意把论据事例放在前台,把论点小心地藏在后面,要知道《逻辑哲学论》里没有举过一个像样的例子!尊维特根斯坦为神的后世学者当然会说,轻盈的哲学写作正是其智慧的体现,而我更认为,这是思想者的慎重之举。“我把这些东西发表出来是心存疑虑的。尽管本书是如此贫乏,这个时代是如此黑暗,给这个人或那个人的头脑中带来光明也未尝就不可能是本书的命运——但当然是没有可能的”。这不是哪个智者耍聪明的语言游戏,是真正哲学家的大音希声。   探讨《哲学研究》的论述过程,不是这篇小文能胜任的,但仍有必要结合具体问题作简要的提示。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语言游戏说,“语言和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就是“语言游戏”,这里行动的核心是“词的使用”。在之后的补充论述(或者可说成是“换个角度的速写”)中,维特根斯坦指出了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但是一种游戏内部必须服从一定的规则。   语言和行动联系最紧密的是“原始语言”,在简单提及单纯的“原始语言”后,维特根斯坦吹响了进军难关的号角。“It”即“这个”,我们怎样指认它们?此处维特根斯坦小心翼翼地撇开了一切心理学上的感觉因素。他首先指出,“这个”是发生在使用中的指点,至于我们觉得模糊和难以捉摸,是因为“词的应用并没有清楚地在我们面前呈现,特别是在我们搞哲学的时候!”。如何使词的应用可以被正确地谈论,维特根斯坦立即抛出了“意指”的概念。“意指”是“缩短的语法范型”,“意指”的意思是在具体场合的使用中被理解的。逻辑研究不是指向“现象”,是指向现象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是一种语法研究……可以称之为对表达形式的一种‘分析’”。两相联系,“意指”是特定的应用的表达形式。   在回到哲学问题后,维特根斯坦先提出的是一个反思性的声明:“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我们能够陈述的只是语言的“外部事实”,我们对语言的误解来自对词的使用的不清——“我们的语法缺乏这种清晰性”。面对不清晰的语法,“哲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数学或逻辑数学的发现去解决矛盾,而是使我们有可能看清楚给我们造成麻烦的数学的现状:在矛盾解决之前的事态”,哲学的身份是“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对比《逻辑哲学论》中关于哲学的阐释“4.112 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可见其中异同。早期维特根斯坦思想还存在形而上学的边界性特征,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已经完全承认了矛盾的无处不在,清晰性的不可获得,哲学研究的目的发生了转变——认识现状,不再误解,矛盾之外,不得而知。相同之处也由此而来,《逻辑哲学论》的维特根斯坦把世界的意义放在世界之外,《哲学研究》的维特根斯坦居然把意义留在了虚空,原来他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现在他说所有词的用法都是平凡的。   总之,面对不可说的,我们或保持沉默,或发出各种喧嚣,“本质对我们是隐藏着的”!   维特根斯坦在用了与《逻辑哲学论》差不多篇幅的讨论重新定义哲学后,就致力于指出我们种种误解的原因,即矛盾的真相。真相就是我们没有分清感觉和使用。“词的意义就是它的使用”,当我们说自己理解了某个语句,其内涵是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就“理解”的用法构成了意义。另一个典型的概念就是“意指”——“It”,“这个”“那个”的意指行为固然伴随着注意力指向这样的心理活动,本质上却是和感觉无关的语言游戏,在语言游戏中,意指与想的语法是根本不同的。在《哲学研究》的第二部分中,维特根斯坦指出,对精神状态的描述——“我想象”“我希望”“我害怕”——存在于语境中,并作为表达式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应用以获得意义,对精神状态的描述在语法上可以被补充和解释,但这些都无关精神状态本身。因为能被我们观察的是感觉印象——表达式,精神状态
2013-06-01 10:30
还可以输入200 提交
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会员介绍
生活旅行/团购
常见问题
大家电
联系客服
配送方式
上门自提
211限时达
配送服务查询
配送费收取标准
海外配送
支付方式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邮局汇款
公司转账
售后服务
售后政策
价格保护
退款说明
返修/退换货
取消订单
特色服务
夺宝岛
DIY装机
延保服务
京东E卡
京东通信
京东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