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信息

l***f
2016-04-04 22:05:40
从来没有过这么差的递送了。真的爆粗口,想退货。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购买日期
2016-03-09
2016-03-10 16:08:21
很好的图书,值得一买,值得一看。。。。两颗星1颗给书,一颗给物流。其余:在京东买书1000本以上,一直拿不到购书优惠券,觉得京东优惠券发放系统存在严重问题,非常不满意!!!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购买日期
2016-01-16
2016-02-07 15:00:02
看不下去 晦涩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也可能是我智商的问题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c***u
2016-02-07 13:50:01
翻译的比较差,很多地方说不通,看了英文原文才明白,建议直接看英文。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8***8
2015-10-05 13:06:22
翻译感觉是个学生,读着有些别扭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p***5
2015-07-31 10:33:33
《德鲁克日志》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德鲁克/马恰列洛。本书采撷了德鲁克毕生作品的精华,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德鲁克思想的金钥匙。它不仅仅是对德鲁克一生著述精髓的回顾,更是一本行动手册。正如德鲁克自己写道的那样:“书中每页最下端空白处的‘行动指南’部分是本书中最为重要的。相信读者能从中汲取灵感,从而改善自身的行动、决策以及决策的成效。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c***6
2015-06-06 17:17:02
价格真的不算便宜,参加活动才划算。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7***1
2015-05-26 19:51:03
没什么好讲的,总是换货比较快了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6***7
2015-04-11 20:15:29
《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4***e
2015-03-30 18:08:55
买了翻了翻还没看,感觉不是很好懂,得耐心看。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u***7
2015-03-18 08:29:00
一部描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文明史的杰作,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整个世界仍是个新大陆,在人类知识的地图上,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填写、去发现。   《睿文馆·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套装上下册)》全书分四卷:"时间"、"陆地与海洋"、"自然"和"社会"。他的一些著作已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日文和中文。特别是《发现者》一书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影响甚广而又脍炙人口的巨著《美国人》(3卷本)和《发现者》的姐妹篇《创造者》、《探索者》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此评价对我 有用(1) 没用(0)
回复
购买日期
2014-10-14
2014-10-30 11:23:11
不错的一本书很好看不错的一本书很好看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购买日期
2014-05-26
2014-10-17 10:21:11
对以上这些发酵食物的描述感到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与不#,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汝之美味,吾之** 社会认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整个心理学领域方兴未艾。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阐述情绪性与社会性体验与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之一便是人类的情绪。本书作者蕾切尔·赫兹女士正是选取了人类情绪中,最为复杂的情绪之一——厌恶——来阐述这一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大脑神经机制。本书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揭示了“厌恶”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背后的故事。此外,本书作者将主题从情绪本身进一步引申到人类发展中进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厌恶”这一独特视角,阐明了对“先天与后天”这一由来已久的心理学辩题的看法,使得读者在深入理解“厌恶”心理学之余,对于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能有更加宏观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书中涵盖主题之广,几乎涵盖了与厌恶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与道德,让读者深入彻底地了解“厌恶”,使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此外,作者援引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实证性研究,使得本书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带戏谑的行文风格,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心理学以及神经研究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我们获得关于某种事物的态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学习。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后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传习得何种食物为#。“有什么吃什么”,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强,是因为它们往往来自于当地的同一植物群、动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制作韩国泡菜所用的微生物与制作洛克福羊干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对食物的定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我们用食物对敌友进行区别,并以食物作为种族分界的标准:“我吃这样的东西,而你不吃;我来自这里,你来自别的地方。”由此,我们不仅从文化中习得食物的含义,食物也同样可以划分文化之间的边界。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禁止食用某些特定食物来排除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j***6
2021-10-08 15:31:38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1***h
2017-05-25 09:57:56
!!!!!!!!!!!
此评价对我 有用(0) 没用(0)
回复
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会员介绍
生活旅行/团购
常见问题
大家电
联系客服
配送方式
上门自提
211限时达
配送服务查询
配送费收取标准
海外配送
支付方式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邮局汇款
公司转账
售后服务
售后政策
价格保护
退款说明
返修/退换货
取消订单
特色服务
夺宝岛
DIY装机
延保服务
京东E卡
京东通信
京东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