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TOP6
TOP7

李***宇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第一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最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一路灿烂光华、自强不息。及至当代,此书却寂寂无闻。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虽为工匠所制,但却意外地创造了一座高峰,体现了民间书法艺术与绘图艺术的完美结合。书中所绘图画多为《点石斋画报》风格,人物、花鸟、建筑、器物,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至今仍为收藏家视若拱璧。在版式上,该书也打破了线装书的通常格式,大胆采用“六宫格”,使图文合参、学养并重。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处在线装书从木版印刷向石版印刷的过渡时期,也处在西学东渐、思想杂出的旧学、新学接壤之际,这一切,皆在书中留下了特殊的记号,如:卷一中印有五十一幅世界和中国地图的插绘。又如:对于电的解释,就很有意思:“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电速三倍于光,每秒约行五十七万英里。动植及金类多有含之者。今所用,则人造之电也”,讲到了人可以发电。由电的概念扩大到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雷声必在电后者,光行较速于声。如施放火炮,先见火后闻声也。避雷之法,勿近铁器,勿着湿衣,勿倚高墙,勿开窗户。屋高设防雷杆,可以引电入地”,为小学生提供了有用的防雷知识。
对潮汐现象,教科书作了长篇解释,引用了当时的最新发现:“潮汐之理,昔人但谓地与日月相吸而成,惟地球背日月面成潮之理,终难明确。数年前美国天文学家,谓地球对日月面与背日月面所成之潮,不仅关日月吸力,更由向心离心二力而生。对日月面之水,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故水也对日月凸出而成潮。背日月面之水,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故水也背日月凸出而成潮。对面既有潮,背面复有潮,故地绕本轴一周潮必两至。”此时,科学术语“向心力”、“离心力”见诸语端。
亦有论者称这套课本“是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八册内列“检字、类字、字课图说”等内容。字课图说分成简说与详说,简说为十岁以下的学生而说,详说为十一岁以上的学生而说;注音、释义各有侧重;以常用字为主,生僻者不载;字义分详简二类,识字之序分浅深二级,先浅后深。
可见,此书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还是一部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诸多知名人士如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是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胡适到上海造访澄衷学堂旧识时曾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本书),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本影印版取自私人珍藏原典,八册集全、品相颇佳。扉页书“光绪岁次辛丑孟冬月,澄衷蒙学堂四次石印”,可知是初版石印,相较于其后出现的扩印、盗印、杂版更显难得。此次再版,“尊原典,奉原样”。原汁原味,不做任何更改,使此书的风貌、气息、温度能够全然重现。
...详情>

蕾***云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人间五十年,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见敦盛卿之首级
放眼天下,海天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日本的幕府时代,开始于两大武士氏族的殊死战争,史称“源平合战”。当时,平氏已经掌握朝政十数年,以太政大臣平清盛为首的平氏一门,遍布朝野,权倾天下。他们逐渐脱离了武士的生活,终日沉醉于音乐和诗歌之中,与平安朝以来奢糜浮华的公卿如出一辙。而源氏蛰居多年,一旦起事,在东国山野丛林中浴血奋战,心中只知仇恨,并无风雅。就此对比,胜负似乎就已经很明显了,两家仅对战了五年的时间,就以平氏彻底灭亡、源氏开创幕府时代而告终。
平敦盛是平氏的旁支,官至从四位下春宫大夫,平清盛弟修理大夫经盛之子,和清盛去世后的平氏领袖宗盛是堂兄弟。传说他容貌娇艳,多才多艺,尤其深通音乐,擅吹横笛。若能长在朝中,也许风雅一时无二,京城百姓也要为之倾心吧。但可惜源氏杀来,平氏西退。行军之中,烟尘扑面,发髻难梳;对阵之间,鼙鼓雷响,雅乐无用。到了元历二年(1185)二月,爆发了著名的一之谷合战,年仅十六岁的敦盛参加了这场战役,并且就此首身分离。
二月六日,两军对峙于一之谷,夜半时分,敦盛难以入眠,爬起身来。他随身携带着一支心爱的名笛,名为“小枝”,当下取出“小枝”,吹奏一曲,以平定澎湃起伏的心境。夜深月高,四野无声,优雅的笛声传得很远。不仅本方阵中,竟然连敌人也纷纷醒来,侧耳倾听,赞不绝口。
源氏阵中,有一猛将,名为熊谷直实,本是武藏国熊谷乡的土豪,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熊谷虽是武人,倒也粗通音律,凝神细听,拍案叫好:“不想平氏阵中,有如此风雅之人,大战将发,坦然吹笛,而笛声清澈动人,没有丝毫浑浊紊乱的迹象。”
果然第二天清晨,战斗便即爆发。本来论起兵力,平氏略占上风,但是源氏名将九郎判官义经突然抄小路从后杀出,虽仅数十骑,但在腹背受敌的平家兵将看来,却以为敌人大军已到身后。心胆既怯,士气崩溃,平家兵将再无恋战之心,纷纷往停靠在海边的战船上逃去。源家军兵从后掩杀,斩首无数,血流成河。平家诸栋梁和公子——忠度、经正、经俊、通盛、业盛、知章,尽皆讨死,重衡被俘,押去镰仓。
且说敦盛,催动胯下马,急急奔逃,终于跃入水中,正准备登上战船,忽听身后有人呼唤道:“前面的武将,为何忙忙如丧家之犬?何不掉转马头,拿起武器,与某恶战一场,分个胜负。如何?”敦盛回头望去,一员白旗(平氏红旗,源氏白旗)将领立马于岸上叫阵。原来此人正是熊谷直实,一路追杀平家败兵到此,远远看见敦盛大铠华丽,气宇不凡,料想定是大将,因此喝骂挑战。
平氏虽已腐化,终是武士出身,有人喊阵,怎能不应。于是敦盛分开海水,驳马登岸,抽出刀来,就与直实战到了一处。两人马打盘旋,刀光相激,母衣(武将系在背上的装饰织品,四角固定,当风以后张开如鼓)鼓风,好不激烈。那直实本是关东有名的猛虎,敦盛不过初上战场的少年公子,不几回合,就被直实打落马下。直实也立刻跳下马来,拔出肋差,按住敦盛,掀起头盔,就欲取下敌将的首级。可是突然看到敦盛的容貌,呀,直实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僵在了那里,再难动手。
原来敌将非常的年幼,比较年龄,恰与直实的孙辈相近。且是眉清目秀,风朗俊雅,含羞忍辱,却并不呈现恐惧之色。直实再一低头,看到了插在敦盛腰间的“小枝”——呀,莫非昨夜吹笛,清澈悠扬,声感我阵的,就是眼前这个少年吗?直实缓缓放开敦盛,说道:“你还年青,何苦来到阵前厮杀,枉送性命。我今放汝归去,从此专研音律,再不要到血腥的战场上来了。”
直实想要放走敦盛,但是敦盛并不领情,他说道:“我是平家大将、春宫大夫敦盛,是平修理大夫之子,并非不懂事的少年人。我不上阵则罢,既然上阵,身为平家武士,岂能贪生怕死?你武艺高强,打败了我,就割了我的首级领功去吧。源平两家,世代为仇,何况战场之上,两阵之间,岂能对敌人存有怜悯之心?”直实反复劝说,年纪尚轻,何故寻死?但是敦盛死志已绝,偏偏不肯离去。身后喊杀之声渐响,源家大兵即将杀到。直实心道,我军已到,我不杀他,他也必被人杀,到时不知他会再受什么无端屈辱,岂不反是我的罪过?于是咬一咬牙,挥胁差割下了敦盛的首级。可怜一位年轻公子,优雅无双,却就因此魂归极乐去也。
...详情>
TOP8
TOP9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