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TOP2

陈洛生3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沟通中达成共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详情>

鱼***依
的作用在无限的空间浮动。
宣夜说缺乏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具体说明,还只是一种猜测性的理论,所
以它的影响不如浑天说。
秦汉时期,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成果主要用于制定和完善历法体系,其
次还用于占卜、算卦等。
公元前104 年,汉都城长安贴出了招募天文历算家来京制历的通告,接
着从全国不少地方征募到20 多人,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等人。
他们在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的主持下,讨论制定了《大初历》。
这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到东
汉章帝元和2 年(公元85)间颁布实行。
《太初历》第一次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 个朔望月有23
次食季的交食周期。它规定:一个月为天,平年个月,闰年加月,
年中加个月。这样计算,每年就是月,相当于一回归年是天。
29
43
81
12
7
19
365
385
1539
12 1
19 7
这一历法根据当时的天文知识,把月份、闰月、季节排布得非常合理,但用
现代测量值来比较,回归年的长度的误差比较大。
秦汉时期,在天文、历法发展的同时,地学知识也逐步地发展起来,用
于军事目的的地图和地形图在中国出现得非常早。如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中曾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形图、驻军图和城市图。这些图的比例在8 万至
18 万分之一,画得精细准确。
秦汉时代典型的地理科学著作是《汉书·地理志》,全书分三部分,第
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记述了前人的地理学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地学研究的
久远历史。
第二部分记录了汉代的疆域、行政区划分,以及山地、河流、物产、水
利工程、官办厂矿、军事要塞、庙宇、古迹等。此外还记载了湖泊、天然气、
盐铁矿等方面的详细位置。这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学著作。
与天文学和地学发展相联系的是气象科学,由于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
需要,人们日益注意天气的变化,开始对雨量、风速和风向、湿度等进行定
量测量。
他们把风力分为8 级:8 级,拔树;7 级,折木飞沙;6 级,折大枝;5
级,折小枝;4 级,坠叶;3 级,摇枝;2 级,鸣条;1 级,叶动。
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悬炭识雨”的晴雨计,还用琴弦的弛张来测晴雨,
王充《论衡》中说:“天且雨,琴弦缓。”
王充和董仲舒等人还用水的循环和五行说解释风、云、雨、雾、雷、电、
雪、雹的成因。上述事实,说明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
的气象科学知识。
张衡与天文学
...详情>
TOP3
TOP4
TOP5
TOP6
TOP7
TO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