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TOP2
TOP3
李子树1983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和李白的不羁王维的清丽甚至李泌的仙风道骨相比,这既不算洋洋洒洒也谈不上华丽堂皇。但就是这样的句子,拉开了《全唐诗》的序章。 因为写诗的这个男子,握笔的力度常人不能及。 那样的十个骨节,曾紧握一个帝国的忧伤与张狂。 他右手执笔,描画出登峰造极。 左手舞剑,诠释出何以谓君王。 他是李世民,磐石般伟岸坚强。 他的墨与血,书写出一个时代叫盛唐。 曾几何时 斑驳黯淡的血 凝在刃尖 割开一个朝代的浮华 而却也又是斑驳黯淡的血 洒出那么多的哀婉风殇 我泱泱圣唐 决然不仅有浓浓的墨香 可墨香之外 那些许藏于历史深处的浮沉 却也只能是华灯初上 流转于软塌柔帐 传说中谁谁的惆怅 我倾慕李煜。他的诚恐他的寂寞他的悱恻凄惶。抹不去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可如果我是他的子民,他带给我的会是亡。 我讨厌隋炀帝。他的暴虐他的骄淫他的急功近利。但我也会念起他的“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可终归诗意再好,也走不出身死国灭。 只有李世民这样的男子,虽写不出一词千古的宫体名句,但他强有力的双手那样的有所担当。 想起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舟畔,流水潺潺。而千里之外,尸积如山。 他会烂醉如泥,但他已经没了保障把诗意安然收放。 对于拿捏天下的人,诗作的好,不如天下治理的好。 如果没有李世民就没有盛唐。没有唐诗的后盾。没有后世我们读起来仍旧为之所动的那些许句子。没有那个唐字包容下所有安心的华丽或凄婉的风觞。 他的笔,岂同于风流才子所握之笔。 这个《全唐诗》的开篇,他理所应当。
...详情>
TOP4
jnwa540v66k5mv
每每读金庸的小说,到了末尾,总要偏爱地多读几遍,难以释手。而再想读却恰逢时间仓促的时候,也总会首先翻到它的结尾去再次享受与感受一番。虽然是已经烂熟了的文字和内容,重又读来却仍能够感觉到其新的韵味。这大概也就是文学的魅力罢。
1955年金庸31岁时发表了他武侠小说创作生涯的处女之作《书剑恩仇录》,之后又有《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相继出炉。这四部作品的结尾并没能脱掉民国时期乃至宋元明清古代旧体小说话本的窠臼,多以“诗曰”、“诗云”或对仗工整的联语结束全篇。如《书剑恩仇录》陈家洛题香冢之铭文(按:具体内容与相关按语见作者《新派武侠小说管窥》一文,此不赘述);《碧血剑》末尾的“正是:万里霜烟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射雕》的“正是: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斜月下寒沙!”;还有《神雕侠侣》的“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显然,金氏在早期的作品当中偏重于学习和借鉴传统的手法,而且在他之前的武侠小说作家基本在描写与表述形式上走的都是近乎传统的路子。尤其以梁羽生为著,他的旧体诗词曲和古文功底相当深厚,这个特色处处体现与运用在他的小说中。不过之后,金庸通过《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的过渡,其小说结尾就开始写得有些柔美动人及至具有些真正的大师气概来。试看《倚天屠龙记》,《倚》最后写到张无忌写完给杨逍的信后,正呆呆出神,“手中笔不肯放下”,赵敏见状,对张无忌说起先前他曾允诺为她做三件事情,其中两件均已办到,这第三件事,就是要张无忌为她画眉。她道:“……还有第三件事,你可不能言而无信。我的眉毛太淡,你给我画一画。”张无忌笑着正要作答,哪知“窗外有人格格轻笑”,来人却是周芷若,她言道:“无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她见张无忌面现惊异之态,又笑道:这件事“这时候我还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这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我便想到了。”此时张无忌“回头向赵敏瞧了一眼,又回头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时之间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忧,手一颤,一枝笔掉在桌上。”全书至此而止。想那张无忌答应为赵敏做的三件事,先头两件听来平平无甚奇处,要做的到却是难上加难。张无忌更不知第三件事又是否会像前两件一般的状况,正自“吃一惊,道:‘你……你……你又有什么古灵精怪的事要我做……’”,此时的赵敏却“嫣然一笑”,提出了要他为自己画眉的小要求。这个结果使得张无忌与读者都出乎意料了,而张无忌更多了欣喜之情。画眉之事肇始自汉代张敞为妻描眉,恰可显现夫妻间相爱相敬。《汉书·张敞传》有载:“(京兆尹张敞)常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画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这一小小活动,也都历来常为诗人词客所吟咏和钟爱,屡屡借之以抒意。唐人骆宾王有“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宋人范成大有“只烦将到妆台下,试比何如京兆画”;清人孔尚任有“天子多情爱沈郎,当年也是画眉张”。金庸施其慧眼,选中了画眉这一活动,可谓匠心良苦。张无忌这一画是为赵敏画,也是为作者画,为读者画。但之后读者并没有阅读到关于张无忌画眉的动作描写,周芷若却来了一个无甚恶意的阻挠。她提醒张无忌的话是有深意的,因为之前张无忌“帮”赵敏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作罢他自己与周芷若的婚事,而周此刻又说她要张无忌为她做的事“这时候还想不到。哪一日要和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便想到了。”这话说的极有趣极巧妙,恐怕傻哥张无忌又将犯难了。但书中也并没有交待张无忌是如何来作答应付的,仅仅结束于对他心理奥妙感受的描写,最后“手一颤,一枝笔掉在桌上。”于是故事就有一种还没有完结的味道,似乎还会有很多事情将要发生。事实也正是如此,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然而真正重要的内容已经在前面(也同样是在最后这一回)提到并点明,即张无忌最终选择的还是赵敏,这是极其明确的,所以其它再要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重要了,金庸将它们统统放置在了最后一个句号的后面。则这样看来,张无忌手中的这枝笔就掉得更妙了,就掉得性格化了,也仍是辅助显现他懦弱和仁慈忠厚甚至有些呆讷的性格的。这几段文字完全将小说中所有读者感到的关于武林中邪狭暴戾之气荡除涤尽,读来令人品之良久,犹感余韵未歇,不可谓不是一个极致的美。
...详情>
TOP5
jd_gBVKCkysRwKx
(一)张无忌
张无忌的感情真挚和本性纯良,直可叫人目瞪口呆,实在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杨过是天性喜欢对女人献些殷勤,纠纠缠缠来娱人娱己。做痴心情圣还是风流浪子,对杨过来说只在一线之间,就看他遇没遇上小龙女了。段正淳对女人倒是真的好,但也都是他自己风流债需要还。就算贾宝玉“情不情”,对象也总是些秀外慧中的女孩子,对有些粗傻的女孩儿和已婚妇女则一向歧视。这样的情,更象是他在自己的喜恶范围内任性而为。
张无忌跟他们全不同,他是真心对所有人好。小昭出场时不过是个丑丫头,他就本能地保护关心她。殷离不仅丑陋,性情也难说温婉,更是痴念传说中的意中人来对张无忌进行垂直打击。就算这样,张无忌也真心实意地要娶她为妻。而且不仅仅是理性上的决心,在无意识的梦中,殷离也仍然是他想要娶的姑娘。有多少人能对美女和丑女一视同仁呢?张公子最有资格回答:我能!
张无忌的爱心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不需要好感什么的来激发。当他自己也是个少年,带着杨不悔千里寻亲,多次舍生相救可以说是为了义。但是在兵荒马乱中,一边骂不悔妹妹不听话,一边找糖人哄不悔妹妹开心,也只有张无忌能有这样既粗旷又婉约的手笔了。所以杨不悔后来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应该一辈子服侍这位无忌哥哥才能报恩。杨不悔到底是个女孩子,但是常遇春呢,那头怀揣九阳真经的老白猿呢?
萧峰坚毅如磐石,张无忌则是“上善若水”。有人会觉得张无忌不够专一,其实他对待每个姑娘都“分别专一”;有人觉得他优柔寡断,其实他一直都在果断坚决地随遇而安。总之,张公子无忌的一生,是“无为”的一生,是不争而利万物的一生。
(二)赵敏 VS.周芷若
如果只允许收藏一套金庸小说,我可能会在《天龙八部》和《倚天屠龙记》中犹豫,但最后还是会选《倚天》。 萧峰无人可及,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女子都出自《倚天》: 赵敏和周芷若。
排除各版电视剧的影响,单论旧版小说, 大约在N年前我非常喜欢赵敏。这位蒙古郡主智勇无双,出身高贵,貌若玫瑰,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好感。她为了爱情放弃荣华富贵,背叛家庭,简直就是“爱可以征服一切”的注解,可能会有读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鼓舞到没留意张无忌的明日皇帝之星身份。如果张无忌还是曾阿牛时遇到赵敏,事情就很难说,但这一点不影响我喜欢赵敏。因她对待感情落落大方,一点都没有扭捏作态,而且也不显得轻浮。这种态度有一种健康质朴之美,好象植物生长得茁壮。不是说“情根深种” ,这个词容易误导观众--好象感情一事只要根深就可以,光合作用都不重要了,也不管枝叶怎么拧巴起来,咬定青山不放松就算成功。所以单说感情的外在枝叶,赵敏算非常健康的,黄蓉就要幼齿一些,小龙女苍白一些,阿朱脆弱一些,任盈盈么,倒适合长蜘蛛网,看来羞答答,沾上就跑不掉。
抢亲一段实在经典,三位主角都出彩。赵敏独闯喜堂,从不友好界面中拐带出新郎官,差点可以媲美萧峰独闯聚贤庄,将阿朱塞进不友好界面的壮举了。张无忌着急救义父抛下了新娘子,其实也算头脑清楚,能够分得清轻重缓急。当然不免有点私心:终于找到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地实现私奔了。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私奔梦,至于跟谁私奔倒没多大关系。当然最出彩的还是周芷若,闪电战重创情敌,新妇素手裂红裳,末了一朵红云似的飘走了,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我便是从这里又开始喜欢周芷若了。她这番发作倒不是因为张无忌弃婚,而是因为她修炼九阴真经已有小成。试想如果她还是武功平平的周师妹,遇到张无忌要请假救义父,她一定会说,你先去,救人要紧,这里我来给大家解释--这般地识大体,张无忌和明教中人只能更加敬重她,她也仍然可以慢慢再找机会暗算赵敏和谢逊。然而此时的周芷若已经有说No的资格,加上之前的毒誓阴影,两下里一权衡,瞬间已经做出决定来是要走要留。所以一向端庄持重的周姑娘也做出看似不通情理的举动来,临飘走前还不忘跟大家总结一下要点:今天是张无忌对不起我,不是我对不起他--免得有人怀疑么?
其实我也和张公子一样,对周姑娘要多些敬重。不管多么爱张无忌,周芷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是在峨嵋。想来她在矛盾和犹豫中也受了很多煎熬,但最终没有屈服于爱情。怎么批评她都可以,却不能说她愚蠢和软弱。
...详情>
TOP6
李子树1983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和李白的不羁王维的清丽甚至李泌的仙风道骨相比,这既不算洋洋洒洒也谈不上华丽堂皇。但就是这样的句子,拉开了《全唐诗》的序章。 因为写诗的这个男子,握笔的力度常人不能及。 那样的十个骨节,曾紧握一个帝国的忧伤与张狂。 他右手执笔,描画出登峰造极。 左手舞剑,诠释出何以谓君王。 他是李世民,磐石般伟岸坚强。 他的墨与血,书写出一个时代叫盛唐。 曾几何时 斑驳黯淡的血 凝在刃尖 割开一个朝代的浮华 而却也又是斑驳黯淡的血 洒出那么多的哀婉风殇 我泱泱圣唐 决然不仅有浓浓的墨香 可墨香之外 那些许藏于历史深处的浮沉 却也只能是华灯初上 流转于软塌柔帐 传说中谁谁的惆怅 我倾慕李煜。他的诚恐他的寂寞他的悱恻凄惶。抹不去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可如果我是他的子民,他带给我的会是亡。 我讨厌隋炀帝。他的暴虐他的骄淫他的急功近利。但我也会念起他的“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可终归诗意再好,也走不出身死国灭。 只有李世民这样的男子,虽写不出一词千古的宫体名句,但他强有力的双手那样的有所担当。 想起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舟畔,流水潺潺。而千里之外,尸积如山。 他会烂醉如泥,但他已经没了保障把诗意安然收放。 对于拿捏天下的人,诗作的好,不如天下治理的好。 如果没有李世民就没有盛唐。没有唐诗的后盾。没有后世我们读起来仍旧为之所动的那些许句子。没有那个唐字包容下所有安心的华丽或凄婉的风觞。 他的笔,岂同于风流才子所握之笔。 这个《全唐诗》的开篇,他理所应当。
...详情>
TO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