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

a***l
自汉至清,千余年间,礼图类著述虽不乏佳作,但因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憾。首先,古图中的礼器宫室皆为礼家绘制,因而有时会与实物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仪礼》中经常提及的“柶”,聂崇义、吴之英皆因《说文》之释将其绘为匕状,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再如,经中庙群的布局问题,历来皆有“一”字型与“品”字型两种观点,杨复、江永、陈奂、盛世佐等悉从贾《疏》绘为“一”字型,皆与马家庄秦宫庙遗址相悖。其次,古图中的方位图皆以文字的方向表明器物或与礼者的朝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得反复掉转书本的方向,甚为不便。而且,图中的人与物都以文字写明,不加区分,较为占用空间,在表现一些空间范围较小但礼器众多,人员密集的仪节时,显得十分吃力,在表现人物的行进路线与行礼动作上也力有不逮。*后,前人方位图中,鲜有经义的说明,这使得方位图成为了一本单纯的考据性著作。读者看图,但能知晓人物礼位之制与礼器陈设之法而不能知其缘故。礼仪,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文明。《仪礼》中,行礼时的陈设朝向与揖让进退间无不体现着先人对天人关系、社会关系、自身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详情>






TOP3
TO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