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给我可爱多
孔子被誉“圣人”,也的确是有道理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其弟子整理编辑孔子的言论,便成了“半部可治天下”的《论语》。五千年来,多少丞相、帝王研习《论语》,想以此治国至千秋万代,并使其成为数千万欲球功名、衣锦还乡的考生的必考科目,成为了近两千年中国文化的基础。
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那断不是夸张,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我,除了在政治课上学过的以德治国和不具现实意义的恢复周礼外,实在读不出一点治国之道来。不过作为一个正生活着,正在书写自己人生的我来说,这《论语》,我到觉得,也可以概括人的一生。
少年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实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大都是个白白胖胖的身子,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一副忍人疼爱的表情,都是爸爸妈妈掌上的心肝宝贝。
再长大一点,都是一样玩劣的性子,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就用彩笔画满了一墙壁的图画,看着自己的杰作,满意了,就一溜烟跑出门和小伙伴玩得满身是泥的回家。看见爸妈怒发冲冠的生气表情,那时侯早就学会了“见风使舵”,跑到爷爷奶奶的背后躲起来。
怪不得大人们说:“现在的小孩子,都一样,鬼着呢!”
怪不得孔子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也。”
“习”是后天的,是在开始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相远”的。于是,每个人便有了不同的性格特点。
青年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我对这句话的感触颇深,第一次看到,便觉得:孔夫子,圣人啊!您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大帮人整天呆在一起,的确,早上7:00就进了教室,与高二(1)班的44个同学共同呼吸同一份氧气,到晚上9:20,离开校园,14个小时。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那更对了,上课在老师严厉的目光下,是断不敢讲上只言片语,只有下课,那才是每个人三寸不烂之舌的练兵之时,不过肯定不能如孔子希望的那样,君子来君子去。只有朋友间的斗斗嘴,偶偶对教育体系发发牢骚。不过既然孔老师感叹了:“难矣哉”。我们也愿听从夫子的教诲。
于是孔子又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话,正是符合我们努力的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们现在的学习,语数英,化物生,历地政,对着做不完的作业,大叹一声,也只能继续英勇无谓地投入到作业的海洋中。每天两点一线,家——学校,学校——家,没有抱怨,因为这已经成了习惯。这养了12年的习惯,只为了2天的生死一搏。可是,老师又说了:“你们要先学会做人。”于是我们开始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校规,执守道德,读不少的课外书,读《青年文摘》,只希望自己可以再懂事些,在思想上再成熟些,可以诚实守信,待人友好,变得更加完美,追求正道。
这样渴望成长的我们,在几年以后,便是三、四十岁的社会主力军,在职场上雷厉风行。
中年
到了三、四十岁,孔子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怎么也不适合的。社会竞争何等的激烈,若如此淡然处世,怕是有一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居住环境也没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三、四十岁的人,必要像子路那样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勇气和冲动,敢有新的创意,能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又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善于动用自己三、四十年来的所学和经验,遇事仔细思考,善于谋划,步步布局。职场如战场,只有勇于军事谋划,又英勇无畏的战士,才是胜者。
老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直觉得,这里的知者和仁者,只有老人能当之无愧。杨绛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是,在这世上,最富人生阅历的便是这些老者。他们不必追求功名,有一份更恬静更安宁的心,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回忆,去思考人生。这样的老者,就如河流,从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看遍了沿途的风景,在入海口,却变得温和,缓慢,耐着性子,按着自己的步伐,慢慢入海,像是对一路前来的反思。
这样的老者,就如高山,绝无小孩子的调皮,又无须像青年那样奋斗,也不用似中年那样勇而有谋。他的笑容,不会无忧无虑,不会笑里藏刀,只像是山的姿态,沉稳,内敛,却又居高临下,洞悉一切。 最后,若用一句话总结概括,便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详情>
水手辛巴達
寒假至闲的时候终于战胜拖拉翻开了古典之作《大学》,本想聊以解闷,但沉下心来,品味千年文字的沧桑,乃觉如获至宝,相见恨晚。
何为大学?古汉语中的大学之义并非现今所说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的大学之义,古人言之大学,其指至明至善的修身之道。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句之深刻,将大学之目的与过程精辟概括。抛开现实因素不谈,一个人之所以需要去读书与经历,其修身意义之在,便是追求大善之智慧。但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止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诸君回想,每个人在沉淀的时候总是最为静美的,每个人在遇到困境中是最能让心灵去思考的,因为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会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才会卸去尘世的铅华大量自己的心灵,通往至善之道。
回归正题,不得不提以前对中国古典的一些偏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都是我们从小所耳熟能详的。这些也是我们嘲笑古代文人迂腐之所在。但后来发现嘲笑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嘲笑源于对自身高傲的认可与对他人诋毁的趋向。嘲笑的可笑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沉下心来了解我们将要嘲笑的对象。大学之道,远远不止于几个字,即便是这几个字,本身的深邃思想也需要进一步挖掘。
提纲挈领,大学中所体现的修身之道,寥寥几字,却不得不细细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一平平书生何谈资格评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有浅薄之体会,以略说一二。
格物致知,其让我一开始产生思考的,并不在此书,而是去年暑假到港大听课的意外发现。格物致知是港大的校训,在港大校园的这两天充其量只是港大的匆匆过客,但身在其中却不得不被其氛围所感染,港大学子或夹书匆匆而行,或两三做伴讨论事末之始终,直至走廊、教室都充盈着思考的气息。何谓格物?即为探索事物之理。天下之大,却不无其理;人心之智,可驰骋万里。一个人若要有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理解,便不得不静下心来研究眼前的东西,探索出个所以然。每当想起这点,便觉得大学无比荒废。宽松的大学环境本提供了一个格物、探索事物究竟的机会,但三年来竟没意识到其重要性。一个肤浅的人只会停留在自我的意识状态中,但真实世界可能远非自己所想;用歪曲了世界本身的认识去改造世界,最后也只会是无根无本无义之作。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包括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研究事物本端的人实在是不多见,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学术帝”,也不过是“学习帝”,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让我们试问自己的内心:我有哪些东西是研究得很透彻的吗?我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是总停留在一种浅薄的状态?听荣真爷爷的课真的会有如上强烈的感觉,我们羡慕别人的博学多闻与由内而发的气质,却不知其背后探索之艰辛。格物致知之人,须至用功之久,其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粗细无不到,其心之全体无不明矣。身在大学,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很浮躁甚至说很功利的,但大学这一阶段却是具有不可复制的格物致知的好时期,有志之士应把握时机多研究点问题,并且试着真正专研清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科研成绩或是高积点。浮躁与功利,是荣爷爷经常批判贸大人短视之在,反省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年没认真研究过问题,对于生活更是一种粗浅的态度,自惭形秽。
诚意正心。何为诚意?何为正心?诚其意者,不自欺也。正其心者,思无邪也。现在社会似乎是倡导厚黑学的社会,诚意正心之人可能被称为不会变通之人。诚意正心与变通矛盾吗?此乃方与圆的关系。无方正何成圆?正如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价值取向,大学四年更是构建方正品格的宝贵时期。这点在前两天的一次出访中小有感触。某日凉风习习,和HL一起去北大看ZHL同学,此人生物出身,我们到东门时他也刚好从实验室出来,大三的我们俩整天为考研找工作这些事情纠结心情甚是不爽,但同为大三的他却给我们一种别样的开阔。谈笑之余,我们每每谈及前途谈及就业深造之事,言语中他所表现的泰然与我身上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他说的:“每天都在谈就业啊毕业啊啥的实在是了无生趣,还不如趁着这宝贵的日子多研究点植物,偌小的世界却有更大的精彩。”
...详情>
TO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