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TOP2
TOP3


雨旸时若
李剑农,又名剑龙,号德生,清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十日生于邵阳县滩头(今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隆回一中前身——湖南私立松坡中学的创办人,第一任校董事会董事长。[1]编辑本段求学李剑农童年时代读私塾,稍长在宝庆濂溪书院就读。少年时代就受到维新救国风潮的影响,热忱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进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专攻历史,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教时期,积极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宣统二年(1910年),李剑农抱着求知与救国的意愿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编辑本段抗争留日期间,除刻苦攻读《政治经济学》有关课程外,还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种活动,与&、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均有接触交往。1911年秋,武昌&爆发,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并迅速编成《武汉革命始末记》,热情歌颂人民向往民主、向往自由的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无情揭露了清朝统治者凶狠残暴、&&的腐朽本质。1912年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时,李剑农在汉口《民国日报》担任新闻编辑,因该报反对袁世凯推行复辟帝制、镇压共和的&统治,支持全国各地武装讨伐袁世凯的革命行动,1913年6月24日被查封,李剑农因而遭受通缉。1913年7月,他乘轮船西渡,到英国留学,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探讨欧美各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史与&史等有关资料,特别是对英国的议会政治和联邦制备加赞赏。1916年夏天,李剑农留英学成归国,在上海担任《中华新报》编辑,专写政论,揭露&军阀的暴行,倡导政治改良。翌年,他又与同学创办政论刊物《太平洋》杂志,毛遂自荐,担任编纂主任,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调和,鼓吹各派势力互相让步,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1920年,他接受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特聘,参加起草湖南省&,1921年12月担任湖南省省务院院长兼湖南省教育司司长,后因与当局政见分歧,愤而辞职。1923年,李剑农与友人彭一湖在长沙举办晨光学校,以不介入政治斗争相标榜。1927年初,李剑农离开湖南,重返上海,担任《太平洋》编辑主任,编辑工作之余,从事戊戌以来中国政治史的研究。1928年3月,他以半粟为笔名出版了《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记》,接着又出版《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稍后又扩充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30年秋,李剑农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教授,讲授中国近代政治史课程。不久,任文法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为适应教学需要,又编著《政治学概论》、《中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济学概论》一书被列为大学教学丛书。
...详情>
TOP4